2022年5月6日上午,我院组织全体德语教师及德语专业高年级同学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参与了由浙江科技学院德语国家研究中心举办的讲座“后默克尔时代的中德、中欧关系”。
以下报道转载自浙江科技学院德语国家研究中心官方微信平台“浙科德语国家研究”。
2022年5月6日,浙江科技学院德语国家研究中心、社会科学联合会邀请同济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德国问题研究所/欧盟研究所所长,《德国研究》杂志常务副主编,《德国发展报告(德国蓝皮书)》主编,中国欧洲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上海欧洲学会副会长,上海国际关系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科技学院德语国家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郑春荣教授做客明德讲坛,做题为“‘后默克尔时代’的中德、中欧关系”的线上学术报告。德语国家研究中心主任徐理勤研究员主持此次学术报告,德语国家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中德学院部分教师及学生等90余人通过线上会议的形式参与活动。
郑春荣教授的讲座分为“默克尔对华政策的遗产”、“德国新政府对华政策走向”、“中德、中欧关系的发展趋势”、“新形式下如何发展好中德、中欧关系”四个部分。谈及默克尔政府的对华政治遗产,郑春荣教授认为,在默克尔的16年任期内,中德关系高水平发展,中德建立了全方位的战略伙伴关系。在“合作伙伴”、“经济竞争者”及“制度对手”的对华三重定位框架下,德国始终以合作为导向,反对经济对华脱钩。然而随着默克尔的卸任,后默克尔时代德国对华政策调整已经初现端倪。“交通灯”执政三党在其《联合执政协议》中的对华立场可以归纳为:有意弱化中国在德国外交中的地位;保持对中国的三重定位,但突出制度竞争者这一定位;主张在欧洲框架内与中国进行交往;加强与美国及其他“志同道合”国家在对华策略上的协调,减少所谓的对华战略性依赖。针对中德、中欧关系的发展趋势,郑春荣教授认为,中德、中欧关系不确定性上升,“经济竞争者”及“制度对手”的权重增加,欧盟存在将制度竞争泛化到更多领域的风险,但欧盟在对华政策上依然需要在合作与竞争、对话与强硬之间找到平衡点。新形势下,郑春荣教授呼吁从更广阔的维度看待中德、中欧关系,客观全面地相互认知,理性平和、建设性地处理差异分歧。
在交流环节,郑春荣教授同与会者就中德人文交流、德国的中国能力建设、俄乌冲突背景下德国民众对德国政府的评价等话题开展了深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