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学院新闻

>

正文

中德荟讲坛第二十四期学术报告:卡夫卡的“比较民族史”——文学和文化学知识关系一瞥

来源:

发布:

方奕

发布时间:

2024-09-23

浏览次数:

点击:[]次

     2024919,浙江科技大学中德学院、德语国家研究中心、浙江科技大学科研处邀请德国锡根大学德语文学和近现代德语文学教授、浙江大学客座教授Benno Wagner做客中德荟讲坛。本次学术报告题为“卡夫卡的‘比较民族史’——文学和文化学知识关系一瞥”,由中德学院院长韩晓亚主持,中德学院德语系全体教师、德语国家研究中心相关研究人员以及德语系学生等二十余人聆听了本场报告。

    Wagner教授在本场报告中集中阐释了文学在文化科学转向的德语文学研究中的角色,并以德语作家弗朗茨·卡夫卡的作品为例,分析了文学与文化知识的关系。Wagner教授首先回顾了上世纪文学分析中的两大方法论冲突:即专注于文本美学的“文本内在”分析和关注历史与文化背景的“互文性”分析。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学者们尝试将这两种方法结合,利用数字化文本档案来探索文学作品与其他文本之间的互文关系。

 Wagner教授通过分析卡夫卡的两篇短篇小说《中国长城建造时》和《一张旧手稿》,展示了卡夫卡如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通过隐喻和象征,反映奥匈帝国的政治危机。这两部作品揭示了文化常态与政治秩序崩溃之间的联系,表现出卡夫卡对国家权力与历史背景的反思。Wagner教授认为,卡夫卡的作品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还通过与历史文化知识的互动,展示了文学作为文化和政治干预的重要潜力。

  在报告提问环节,Wagner教授针对听众提问进一步阐述他如何用“文化档案”概念阐释卡夫卡文学作品,并且强调“文化档案”克服了传统诠释学把历史背景与艺术本身对立起来的缺陷,展示了卡夫卡如何把叙事文本融入其文化背景中从而获得特殊的美学形式。此外,Wagner教授还就卡夫卡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想象”、人工智能背景下日耳曼学发展前景等问题和现场听众进行了深入交流。本场学术报告突破了传统的文学研究视角,为现场老师带来了新的学术启发与思考。

报告人简介:

Benno Wagner教授,德国锡根大学德语文学和近现代德语文学教授。1978年至1984年在多特蒙德工业大学和波鸿鲁尔大学学习新闻学和传播学,后于1985年至1986年在布里斯班昆士兰大学人类学系从事民族学研究。1992年获得德国锡根大学博士学位并于该校任教,1998年获得教授资格。近年来,Wagner教授作为客座教授在中国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任教。Wagner教授是著名卡夫卡研究专家,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撰写和编著卡夫卡相关专著多部,并发表论文上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