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看软件部署说明的我突然一激灵,看了一眼时间,现在是2025年11月11日,周日,晚上7点46分。屏幕右上角的时间数字安静跳动,像在无声催促:那篇“留学感悟”该动笔了。截止日期是十一月中旬,时间所剩无几。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某件事情截止日期快到的时候才开始做它已经成为了惯例 —— 我始终都有许多并行的任务需要被完成,这让我分身乏术,所以我几乎一直都在做优先级最高的事情,也就是快到截止日期的事情,完成这一件事,就要被下一件快到截止日期的事情拽着往前跑……
可就在合上终端窗口的那一刻,我忽然愣住了。
不是因为焦虑,而是某种久违的清醒:已经六年了!
从2019年9月拖着两个超重行李箱,在汉诺威车站满头大汗地阅读购票机上内容的懵懂学生,如今在办公室调试神经网络模型,用德语和英语尝试与导师解释明白我脑中所想 —— 这六年,我在宜家仓库搬过东西 (腰突然有一丝凉意),在不伦瑞克一家奶茶店搅拌珍珠到夜晚,为了本科毕业啃下过西门子PLC设备令人窒息的使用说明,也曾硕士期间在柏林工大注册办公室递上退学申请时,指尖微颤却异常平静。后来,我半工半读在另一所高校满绩拿到了硕士学位,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NAFEMS世界工业会议发表论文,在奥地利、摩洛哥参加学术会议品尝过不同的点心,用带着德语口音的英语向领域从事者展示我们的研究内容 —— 所有的这些让我有深刻印象的记忆,穿起来了一条剧烈起伏、时有断点、布满自我怀疑又不失精彩的人生曲线。
在这六年光阴里,有喜悦,有辛酸,有孤独,有温暖,但倘若让我说出一个贯穿着这六年的形容,那始终都是两个字:迷茫。
迷茫的这种感觉,在刚入学的时候最是猖狂。那时候的我本应该意气风发,在第一次德福考试就考过16分,专业课成绩也不错的我感觉自己将会在德国的高校里也大展拳脚。然而,我在学校里看到的是一大批能够在课堂上侃侃而谈,具有很多专业相关的工作经验的同龄人。我感觉在他们眼里,我可能只是个成绩普通,德语有点蹩脚的外国人。这些落差让我的心境在一瞬间急转直下,我在那时候意识到我过去所有的努力仿佛都指向一个别人设定好的终点。而当我真正抵达时,却发现自己站在一片旷野中央,四面八方都是路,唯独没有我想去的方向。我曾经与我的同学交流过,与学长学姐请教过,希望能从他们口中得到一些摆脱迷茫的线索。然而,他们都跟我有一样的感受。我曾经很讨厌这种感觉,它代表着我对当前状况的不确定性,缺乏掌控感,是能力不足的羞耻标签。就像我在刚入学奥斯特伐利亚大学的时候,我坐在《机电系统建模与仿真》的阶梯教室里,我盯着PPT上密密麻麻的机械臂动力学方程,心里只有一个声音:“学这个,以后真的用得上吗?”。
那时的我自然不会知道答案。因为从本科起,我学习的唯一目的就是取得好成绩。我像完成一系列通关任务:上课、考试、打工赚钱,再用薪水购买心仪之物,获得短暂的满足。这是一个封闭的循环,我身处其中,却从未想过墙外的风景。直到我偶然接触了《深度学习》,我看到它应用在汽车系统里用于自动驾驶,应用在机械臂上用于自主分拣,第一次,不是为了分数,而是出于纯粹的好奇,我钻了进去。
那种感觉,像是一股突如其来的引力,把我拽出了循规蹈矩的轨道。我主动去找教授讨论,泡在实验室里的时间远远超过了规定。后来,我如愿获得了Hiwi的职位,不再是为了薪水,而是为了能名正言顺地“玩”我喜欢的东西。当我全身心投入,教授看到了我的热情与潜力,他将那个至关重要的项目交到我手上,并提供了让我无法拒绝的报酬与信任。
为了抓住这个梦寐以求的机会,我做了一个在旁人看来无比冲动的决定:从柏林退学,转而入学项目所在地附近的一所大学,换了一个与项目紧密相关的专业。那段时间,我同时背负着工作和学业的双重压力,像一根被拉到极致的皮筋,却第一次清晰地感受到了“我在为我的人生奔跑”。
……思绪闪回,屏幕前准备动笔写“留学感悟”的我,已是这个项目的博士生了。看着曾经亲手搭建的模型发展成如今庞大的研究体系,我会心一笑。倒不是取得了多大的成就,而是由衷感谢当年那个凭着一点热爱和直觉,就愿意承担风险、为自己选择勇敢一次的年轻人。
当然,即便是现在,困扰和疑惑也从未远离。如何设计下一个实验?论文的审稿意见如何回复?未来的路究竟在哪个方向?我依然时常被新的、更大的迷茫所笼罩。但如今,我似乎能与之和平共处了。童年的子弹正中眉心,我想起小时候学过的一篇课文,里面说丁香花苞状如绳结,所以叫“丁香结”。文中有一段话,至今记忆犹新:
“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又来一件。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我想,作者应该在那时候也有类似的感悟吧,迷茫,就是人生中的“丁香结”。它结不尽,也解不完——从疑惑课程的意义,到抉择是否退学,再到面对博士阶段一个接一个的科研难关。但正是这些“结”,代替了一帆风顺的直线,勾勒出生命的起伏与丰饶。若是一路坦途,没有这些烦恼与思考,我的回忆恐怕会失掉大半滋味。
如果你也正身处旷野,感到四顾茫然,这再正常不过。你不必做出和我一样的选择,重要的是,给自己一点时间和耐心,去尝试,去感受,去寻找那件能让你心甘情愿投入时间的事——它可能是一门学科,一项技能,或任何一种能成为你精神支柱的热爱。人生的乐趣,或许不在于最终解开了所有的结,而在于带着这些结,依然能欣赏路上的风景,依然有勇气努力向前。当你带着这些结继续前行时,你会发现:所谓迷茫,不过是黎明前的黑暗;所谓困惑,不过是破茧前的阵痛。而你,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那个在中德文化交汇处破茧成蝶的勇者——这,正是中德联合培养项目给予我们最珍贵的礼物:不是完美的答案,而是与迷茫共生的勇气;不是笔直的轨道,而是能让我们自由伸展的旷野;不是消除所有困惑,而是学会在困惑中依然热爱生活、热爱学术、热爱这个充满可能的世界。
作者简介:毛立斌,机械国际171班学生。2019年通过中德联合培养项目前往奥斯特法利亚应用科学大学学习,于2022年完成机械本科学位;2022-2023年在柏林工业大学攻读工程计算机硕士;2023-2025年转学到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完成数据技术硕士;目前正在攻读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