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分享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工作

>

交流分享

>

正文

中德学院课程思政优秀案例第14期 林方 《跨文化媒体传播》

来源:

发布:

发布时间:

2024-12-04

浏览次数:

点击:[]次


一、案例主题

纪录片和国家意识形态——以德法公共电视台的《中国,新超级大国 Chine, le nouvel empire》(2013)为例(4学时)


二、思政育人目标

本课程是德语专业跨文化方向模块课程和三年级必修课。基于当今中德两国人文交流日益加深的时代背景,在不同文化主题的范畴内——即:纪录片和国家意识形态;战后电影和战后女性形象;戏剧改编电影;电影中的时间和空间;德国表现主义;吸引力电影和吸引力蒙太奇等几大文化主题,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理论教学与形象讲解结合的方法,讲授并分析中德媒体文化传播在电影媒体中的体现。

通过该课程学习可使学生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对中德两国文化比较具备一定的客观认识和评判能力,进一步提高其对传播学的认识和研究。针对当前中外交流频繁的现实,培养学生的文化适应性和对待西方文化冲击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各类涉外宣传或商务等工作打好基础。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增强文化底蕴,并使其掌握媒体美学范畴下中西文化的比较方法和基本思路。通过本课程教学,学生应达到对不同时期德国文化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媒体传播方法和手段都具备全面的了解并建立对国家形象传播学的基本认识的教学目标。


三、思政育人案例设计

育德目标

课程思政教育的融入点

教育方法与实施途径

教学成效

围绕“纪录片与国家意识形态”的主题讨论,结合课堂主题和时事政策拓展讨论的深度和广度,引导学生认识纪录片类型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内在关系,使学生了解国家形象的建构机制,增强新时期大国国民意识和作为形象传播主体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结合单元主题式的教学模式:

“纪录片与国家意识形态”

结合课程主题,引入时事话题和媒体作品于课堂讨论之中。

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小组学习汇报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进而将思政教育融入、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

评价方式:围绕单元主题学生作小组学习汇报。

教学成效:突破了语言学习的界限,强调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学生跨文化思辨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四、教学反思

本课程主要采用主导主体交替切换的教学形式,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采用媒体演示法、讨论式和任务导向型教学法。具体步骤:

1. 教师主导: 在教师主导模式下的授课期间, 教师应利用半节课左右的时间对相关主题进行导入式讲解,相关概念和词汇的教授,以此让学生尽快熟悉该教学主题,并与学生就相关主题进行讨论。学生应在课前搜集资料,在一定时间内对课堂内容展示搜集成功、发表个人意见并参与研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搜集相关文献资料以及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对相关文化主题和专业概念进行泛读,以此顺利开展对影视文本的解析,全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跨文化媒体分析能力。

2. 学生主导: 在学生主导模式下的授课期间,学生在任务导向型教学法的前提下,根据课程开始的主题分工,以团队为单位自主搜集相关主题的信息,做好专题报告准备和演示。并在报告后设置讨论环节。

作为一名教学科研型教师,应做到在保持扎实刻苦的科研工作同时,仍以教学为本位为重心,努力达到两者兼顾。其主要路径之一就是将科研融入教学,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这门课就是一次非常好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