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井冈,翠竹如海。浙江科技大学中德学院“德韵红传,井冈故事”翻译实践团以脚步丈量历史的痕迹,用语言搭建精神的桥梁。我们在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中致敬,于斑驳厚重的小井大井旧址前沉思,完成了一场跨越语言的青春对话——关于信仰,关于理想,关于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全体学员身着整齐的服装,心怀敬意,一步步踏上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的台阶。在巍峨的纪念碑前,学员们紧握右拳,目光坚定,重温入团誓词。铿锵有力的誓言在山风中回荡,仿佛与历史对话,向英雄致敬。这一刻,理想与信仰跨越时空,深深扎根在每一位青年的心中。
在井冈山的苍松翠岭之间,静立着小井红军医院——一座由红军与百姓携手筑就的生命方舟。这里曾经极度缺医少药,医疗设备异常简陋,却有着最坚定的信仰;这里见证过百余名烈士的壮烈殉难,也流淌过军民鱼水的情深。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牺牲与奉献。他们的精神如不灭的炬火,永远照耀浙科学子砥砺前行。
大井朱毛旧居是井冈山革命斗争的重要历史见证。毛泽东同志曾居住于“白屋”,朱德同志于“黄屋”办公生活。毛泽东同志的住处虽在宽敞的老屋中显得狭小,家具也十分简朴,但那铺着稻草的木板床,仿佛仍在无声地诉说着往日的质朴与艰辛。旧居门前,静卧着一块天然巨石——那便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读书石”。当年,毛泽东同志常静坐于此,展卷阅读、批阅文书、思索革命前途。在物资匮乏、消息闭塞的井冈山岁月里,他凭借对真理的渴望与革命的坚定信念,在有限的书籍报刊中汲取智慧,为中国革命的道路点亮星火、勾勒蓝图。毛泽东同志曾在此运筹帷幄,领导艰苦卓绝的军事斗争。一砖一瓦,仍回荡着那段峥嵘岁月的回响。
曾志,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组织战线上的卓越领导者。她的革命生涯,在其孙石金龙温厚而坚定的讲述中徐徐展开——从战火纷飞中的生死坚守,到和平年代里的初心不改,一条红色的血脉,静静流淌于岁月长河。而上甘岭战斗英雄、二等功获得者王清珍的事迹,则由其孙刘航动情叙述。他回忆道,奶奶在战场上舍生忘死,却常说“为百姓拼,值得”。优良家风中深植的信仰,如春雨润物无声,让理想的种子在一代代人心中生根发芽,忠诚与担当的精神脉络,也因传承而愈发清晰、动人。夜幕之下,歌声嘹亮。《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团结就是力量》《强军战歌》……一首首经典红歌接力传唱。激昂的旋律与赤诚的歌词交织在一起,不仅唱出了对革命先辈的深切缅怀,更把滚烫的红色精神,唱进了每个年轻人的心田。使命在肩,信仰如歌——这不再只是音乐,而是穿越时代的精神火炬,在歌声中愈发明亮、坚定。
这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更是一次初心的回望。井冈山,这座革命的山、英雄的山,见证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我们将继承先辈遗志,砥砺前行,让青春在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