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当代中国:德语读写教程》课程设计——以第7单元第一课《深化文明互鉴》为例
课程介绍
课程名称:语言与文化1
主讲教师:吕广平
课程性质:拓展复合课
授课对象:德语专业22级学生
教学目标
1. 掌握掌握“文明互鉴”和“文化合作与交流”相关核心概念的表达方式;
2. 学会应用文中出现的固定搭配、介词的搭配、进行形容词与动词的相互转换;
3. 掌握内容提要的步骤,会应用内容提要表达手段;
4. 能用德语讲述中国与亚洲国家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深化文明互鉴所遵循的原则及其对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5. 以全球视角来看待文化合作与交流、文明互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教学设计
授课主要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让预习、学习新知和课后巩固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通过每单元的知识积累和语言运用,达到语言能力的提升,实现培养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这一长远目标,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具体授课步骤如下:
步骤 |
具体内容 |
教学方法 |
教学成效 |
课前预习 |
列出文中出现的与“文明互鉴”和“文化合作与交流”相关核心概念的表达方式、经典语录,请同学们找出这些表达对应的中文意思,并找到相应的出处。在上课前一天将答案发给学生。 (以上预习任务和答案发布到钉钉作业平台) |
自主学习 |
了解中国文化,提升文化内涵,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强化自主学习、团队合作能力。 |
课堂导入 |
1.观看视频:3分钟速览亚洲文明对话宣传片《亚洲相聚北京》; 2.请学生翻译“通过文化交流互鉴构建丰富多样的文明”,并用德语简短复述视频内容; 3.请学生一起在线编写文档,匿名写下自己所知的与“文明互鉴”和“文化合作与交流”相关核心概念的表达方式、经典语录等相关词汇,巩固课前预习中的核心词汇。 |
加入视频资源,引入在线文本编辑,以学生为主体 |
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习并巩固与本课相关的核心词汇。 |
课堂学习 |
1.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阅读文章,找出固定短语和表达句型,整理关键词,归纳段落大意,最后小组汇报任务成果。 2.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与“文明互鉴”和“文化合作与交流”相关的词汇,继续补充至在线文档中。 3.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在每组学生完成任务后,给予一定的补充,并针对每段课文内容提出一至两个小问题,请学生作答,巩固对课文内容的掌握;补充完善每段主要内容的摘要。 4.在全文讲解完毕后,请学生再细读文本,梳理文章思路,整合各小组汇报的每段文章主要内容,共同完成课文主要内容的摘要。 |
小组讨论与汇报,教师引导与补充 |
学生在阅读和讲解的过程中,内化表达手段,熟知段落主要内容,能提炼内容摘要; 掌握与“文明互鉴”和“文化合作与交流”相关的重要表达与固定搭配;能用德语介绍我国与他国进行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所遵循的原则、中华文明与丝绸之路沿途文明交融贯通的历史、中华文明博大包容的特点、这些原则和特点对构建亚洲文明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和作用。 |
巩固练习 |
1. 引导学生完成课后阅读理解题及语法、词汇题; 2. 带领学生完成口头练习:请运用课堂上学到的词汇和表达,结合个人的亲身经历或见闻为例,阐述你认为合理的各个文明之间的相处应如何。 (先小组讨论,再随机请同学回答) |
个人学习、全班讨论 |
学生能独自完成课后练习,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讨论。 |
拓展练习 |
布置写作题作为家庭作业:请学生以“构建和谐多样的文明共同体”为主题,撰写一份关于中德两国文化交流促进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体的报告书。 |
个人自主学习 |
学生能搜集整合网络资料,将所学词汇、短语和经典语录化为己用。 |
图一 文化交流相关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导入
图二 课文重点词汇和表达学习
图三 相关经典语录学习
教学反思
本教学过程不仅让学生掌握了与“文明互鉴”和“文化合作与交流”相关的德语核心词汇与表达,学习中国文化交流秉持的原则及其德语译文,同时也引导学生了解和阐述中华文明吸纳包容其他文明的历程、中华文明与亚洲尤其是丝路沿途国家文明的友好交流历史,明确深化文化交流、加强文明互鉴、尊重文化多元、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